引用排行
(被引数据来源于全网,每月更新)
1
2014, 3(4): 383-395.
稀疏微波成像是将稀疏信号处理理论系统性地引入微波成像并有机结合形成的微波成像新理论、新体制和新方法。该文阐述了稀疏微波成像中稀疏表征与变换域映射、稀疏观测约束、以及非模糊重建等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稀疏微波成像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原理样机的机载飞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稀疏微波成像原理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另外,该文还讨论了稀疏微波成像在3 维雷达成像、逆合成孔径雷达、探地雷达等领域的应用。
稀疏微波成像是将稀疏信号处理理论系统性地引入微波成像并有机结合形成的微波成像新理论、新体制和新方法。该文阐述了稀疏微波成像中稀疏表征与变换域映射、稀疏观测约束、以及非模糊重建等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稀疏微波成像的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原理样机的机载飞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稀疏微波成像原理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另外,该文还讨论了稀疏微波成像在3 维雷达成像、逆合成孔径雷达、探地雷达等领域的应用。
2
2014, 3(2): 129-141.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中现代雷达对高速、高机动、隐身目标探测的迫切需求,该文基于空时频域信号建模,提出多维联合相参积累的空时频检测前聚焦(STF-FBD)雷达信号处理新理论和新方法。STF-FBD 可有效抑制强杂波和有源干扰,克服尺度伸缩、孔径渡越、稀疏子带、跨距离、跨多普勒和跨波束等效应,显著提高能量积累、目标检测、参数测量、机动跟踪、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等环节的处理性能,并取得明显超越现有检测前跟踪(TBD)方法的性能,形成STF-FBD 和STF-FBD-TBD 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该文方法不仅适用于高速高机动隐身目标也适用于常规雷达目标,不仅适用于新体制雷达也适用于常规体制雷达,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中现代雷达对高速、高机动、隐身目标探测的迫切需求,该文基于空时频域信号建模,提出多维联合相参积累的空时频检测前聚焦(STF-FBD)雷达信号处理新理论和新方法。STF-FBD 可有效抑制强杂波和有源干扰,克服尺度伸缩、孔径渡越、稀疏子带、跨距离、跨多普勒和跨波束等效应,显著提高能量积累、目标检测、参数测量、机动跟踪、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等环节的处理性能,并取得明显超越现有检测前跟踪(TBD)方法的性能,形成STF-FBD 和STF-FBD-TBD 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该文方法不仅适用于高速高机动隐身目标也适用于常规雷达目标,不仅适用于新体制雷达也适用于常规体制雷达,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2014, 3(3): 249-255.
HJ-1-C 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与光学卫星HJ-1-A/B 共同完成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该文介绍了中国第1 颗民用SAR 卫星的系统总体及载荷的设计特点,研究了卫星平台部分的数传、姿态控制、供配电和热控分系统对SAR 载荷的支持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给出了卫星在轨测试验证的相应结果。
HJ-1-C 卫星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与光学卫星HJ-1-A/B 共同完成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该文介绍了中国第1 颗民用SAR 卫星的系统总体及载荷的设计特点,研究了卫星平台部分的数传、姿态控制、供配电和热控分系统对SAR 载荷的支持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给出了卫星在轨测试验证的相应结果。
4
2014, 3(3): 339-351.
环境一号C 卫星(HJ-1C)于2012 年11 月19 日成功发射,并与2008 年9 月6 日一箭双星发射的环境一号A 星,B 星(HJ-1A/1B)组成2+1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该文以2012 年12 月~2013 年1 月期间获取的9 景HJ-1C 卫星数据2 级产品(S 波段,VV 极化,Strip 模式,5 m 分辨率)为实验数据,以北京市和福建省近海海域为研究实验区,以HJ-1C 卫星SAR 图像土地利用类型人工解译与制图、地表覆盖自动分类、近海海洋溢油污染识别、海浪特征参数反演、海水养殖区特征提取等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等为例,开展了HJ-1C卫星SAR 图像环境遥感应用能力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HJ-1C 卫星SAR 图像可用于耕地、林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工解译和制图,地类图斑面积勾绘误差小于5%;(2)HJ-1C 卫星SAR 与HJ-1B CCD 图像融合可有效提高地表覆盖自动分类精度;(3)HJ-1C 卫星SAR 图像可用于海洋溢油污染识别、海浪特征参数反演及近海养殖区信息提取等近海海洋环境遥感监测。
环境一号C 卫星(HJ-1C)于2012 年11 月19 日成功发射,并与2008 年9 月6 日一箭双星发射的环境一号A 星,B 星(HJ-1A/1B)组成2+1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该文以2012 年12 月~2013 年1 月期间获取的9 景HJ-1C 卫星数据2 级产品(S 波段,VV 极化,Strip 模式,5 m 分辨率)为实验数据,以北京市和福建省近海海域为研究实验区,以HJ-1C 卫星SAR 图像土地利用类型人工解译与制图、地表覆盖自动分类、近海海洋溢油污染识别、海浪特征参数反演、海水养殖区特征提取等近海海洋环境监测等为例,开展了HJ-1C卫星SAR 图像环境遥感应用能力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HJ-1C 卫星SAR 图像可用于耕地、林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工解译和制图,地类图斑面积勾绘误差小于5%;(2)HJ-1C 卫星SAR 与HJ-1B CCD 图像融合可有效提高地表覆盖自动分类精度;(3)HJ-1C 卫星SAR 图像可用于海洋溢油污染识别、海浪特征参数反演及近海养殖区信息提取等近海海洋环境遥感监测。
5
2014, 3(6): 623-631.
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和应用正朝着由单收发对向多收发对体制发展。作为该型雷达的一种重要机会照射源,新一代数字广播电视广泛采用单频(或同频)网覆盖方式,其内在决定了基于此的外辐射源雷达是分布式和网络化的。鉴于照射源单频网配置下外辐射源雷达不同寻常的工作和处理方式,该文归纳提出了单频网分布式外辐射源雷达的概念,阐述了该型雷达的主要特性以及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就部分关键技术讨论了若干可供尝试的解决方案,结合原理实验结果展示了该型雷达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集外辐射源雷达探测网的四网融合的概念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外辐射源雷达的研究和应用正朝着由单收发对向多收发对体制发展。作为该型雷达的一种重要机会照射源,新一代数字广播电视广泛采用单频(或同频)网覆盖方式,其内在决定了基于此的外辐射源雷达是分布式和网络化的。鉴于照射源单频网配置下外辐射源雷达不同寻常的工作和处理方式,该文归纳提出了单频网分布式外辐射源雷达的概念,阐述了该型雷达的主要特性以及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就部分关键技术讨论了若干可供尝试的解决方案,结合原理实验结果展示了该型雷达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集外辐射源雷达探测网的四网融合的概念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6
2014, 3(1): 10-18.
多发多收合成孔径雷达(MIMO-SAR)是近年来提出并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雷达成像模式,通过多天线同时发射、多天线同时接收的工作方式能够获得远多于实际天线数目的等效观测通道,为解决常规SAR 面临的方位向高分辨率与宽测绘带指标相互矛盾、弱小慢速运动目标难以检测等难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途径。该文围绕MIMO-SAR 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展开论述,从距离分辨率增强、3 维下视成像、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成像以及动目标检测等方面综述了MIMO-SAR 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系统的体制优势和不足,进而归纳了MIMO-SAR 研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多发多收合成孔径雷达(MIMO-SAR)是近年来提出并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雷达成像模式,通过多天线同时发射、多天线同时接收的工作方式能够获得远多于实际天线数目的等效观测通道,为解决常规SAR 面临的方位向高分辨率与宽测绘带指标相互矛盾、弱小慢速运动目标难以检测等难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途径。该文围绕MIMO-SAR 成像技术及其应用展开论述,从距离分辨率增强、3 维下视成像、高分辨率宽测绘带成像以及动目标检测等方面综述了MIMO-SAR 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系统的体制优势和不足,进而归纳了MIMO-SAR 研究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7
2014, 3(2): 217-228.
该文介绍了基于稀疏恢复(Sparse Recovery, SR)的空时2 维自适应处理技术(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STAP)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具体实现方法。首先探讨了将稀疏恢复引入STAP 领域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了在杂波非均匀环境下引入稀疏恢复的潜在优势,分析了稀疏恢复STAP 技术的数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已有成果,介绍了均匀线性阵列条件下稀疏恢复STAP 技术的基本框架、多观测向量问题、格点对不准问题、直接数据域稀疏恢复STAP、共型阵条件下基于稀疏恢复的STAP 方法等具体研究内容。最后,总结了基于稀疏恢复STAP 技术的框架和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后续研究工作的方向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该文介绍了基于稀疏恢复(Sparse Recovery, SR)的空时2 维自适应处理技术(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STAP)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具体实现方法。首先探讨了将稀疏恢复引入STAP 领域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了在杂波非均匀环境下引入稀疏恢复的潜在优势,分析了稀疏恢复STAP 技术的数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已有成果,介绍了均匀线性阵列条件下稀疏恢复STAP 技术的基本框架、多观测向量问题、格点对不准问题、直接数据域稀疏恢复STAP、共型阵条件下基于稀疏恢复的STAP 方法等具体研究内容。最后,总结了基于稀疏恢复STAP 技术的框架和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后续研究工作的方向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8
2014, 3(2): 201-207.
与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相比,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检测(STAD)方法利用待检测单元及训练样本的数据形成合理的检测统计量,直接判定目标的有无,而不用先进行杂波抑制,然后再检测。STAD 方法具有处理流程简洁、设计灵活等特点,而且其相应的检测统计量通常具有恒虚警率(CFAR)特性,因而不需要进行专门的CFAR处理。更为重要的是,STAD 往往比杂波抑制后检测的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该文首先对STAD 的技术要点进行简要地概括,然后对现有的STAD 方法进行分类介绍,最后对STAD 的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与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相比,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检测(STAD)方法利用待检测单元及训练样本的数据形成合理的检测统计量,直接判定目标的有无,而不用先进行杂波抑制,然后再检测。STAD 方法具有处理流程简洁、设计灵活等特点,而且其相应的检测统计量通常具有恒虚警率(CFAR)特性,因而不需要进行专门的CFAR处理。更为重要的是,STAD 往往比杂波抑制后检测的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该文首先对STAD 的技术要点进行简要地概括,然后对现有的STAD 方法进行分类介绍,最后对STAD 的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9
2014, 3(3): 266-273.
环境一号C 星SAR 天线采用了构架式可展开网状抛物面反射器,天线构型复杂,在轨展开步骤多,天线展开可靠性及在轨电气性能等都是设计难点。该文阐述了天线总体、结构和电气方面的设计研究,并从力学和热角度进行了实际工况的分析。环境一号C 星在轨成功展开及良好的SAR 成像质量表明了天线在机电热及可靠性设计方面满足型号工程的使用要求,为集中式网状抛物面SAR 天线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环境一号C 星SAR 天线采用了构架式可展开网状抛物面反射器,天线构型复杂,在轨展开步骤多,天线展开可靠性及在轨电气性能等都是设计难点。该文阐述了天线总体、结构和电气方面的设计研究,并从力学和热角度进行了实际工况的分析。环境一号C 星在轨成功展开及良好的SAR 成像质量表明了天线在机电热及可靠性设计方面满足型号工程的使用要求,为集中式网状抛物面SAR 天线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10
2014, 3(5): 548-555.
基于OFDM 共享信号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具有较高的峰均功率比,由于编码率的限制,采用格雷序列编码抑制系统峰均功率比(PAPR)的算法只适合应用于子载波数较少的场合。针对子载波数较多的系统,该文提出一种利用分组并行格雷编码结合系数加权优化的PAPR 抑制算法,通过将输入比特流分为若干组并行比特,分别进行格雷序列编码、数据符号调制以及逆傅里叶变换,将结果合并就可以得到一个OFDM 符号。在合并之前对每一组引入若干加权系数,这样就构成了多个可供选择的OFDM 符号,通过选择具有最小PAPR 值的OFDM 符号作为发射信号,实现系统PAPR 抑制。最后,仿真了3 种不同分组方案下PAPR 抑制能力、通信误码率以及雷达宽带模糊函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抑制系统PAPR,降低系统误码率,其雷达宽带模糊函数仍为近似图钉型,具有良好的距离和速度分辨能力以及测距、测速精度。
基于OFDM 共享信号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具有较高的峰均功率比,由于编码率的限制,采用格雷序列编码抑制系统峰均功率比(PAPR)的算法只适合应用于子载波数较少的场合。针对子载波数较多的系统,该文提出一种利用分组并行格雷编码结合系数加权优化的PAPR 抑制算法,通过将输入比特流分为若干组并行比特,分别进行格雷序列编码、数据符号调制以及逆傅里叶变换,将结果合并就可以得到一个OFDM 符号。在合并之前对每一组引入若干加权系数,这样就构成了多个可供选择的OFDM 符号,通过选择具有最小PAPR 值的OFDM 符号作为发射信号,实现系统PAPR 抑制。最后,仿真了3 种不同分组方案下PAPR 抑制能力、通信误码率以及雷达宽带模糊函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抑制系统PAPR,降低系统误码率,其雷达宽带模糊函数仍为近似图钉型,具有良好的距离和速度分辨能力以及测距、测速精度。
11
2014, 3(5): 533-540.
零记忆非线性变换(ZMNL)法和球不变随机过程(SIRP)法是模拟K 分布杂波的两种常用方法。针对传统ZMNL 方法中形状参数(半)整数化所导致的杂波模拟偏差问题,该文提出采用增加Gamma 分布生成支路的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能够模拟任意形状参数的K 分布杂波;针对传统SIRP 方法运算量较大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的调制变量产生方法,该方法能够避免求解非线性方程,极大地降低了运算量,提高了仿真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零记忆非线性变换(ZMNL)法和球不变随机过程(SIRP)法是模拟K 分布杂波的两种常用方法。针对传统ZMNL 方法中形状参数(半)整数化所导致的杂波模拟偏差问题,该文提出采用增加Gamma 分布生成支路的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能够模拟任意形状参数的K 分布杂波;针对传统SIRP 方法运算量较大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的调制变量产生方法,该方法能够避免求解非线性方程,极大地降低了运算量,提高了仿真速度。仿真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12
2014, 3(6): 686-693.
直达波及杂波抑制是外辐射源雷达目标信息提取的关键步骤之一。扩展杂波相消批处理(ECA-B)算法是一种有效的时域杂波抑制算法,但算法空间和时间复杂度极大,在处理多通道(或多波束)数据时尤是如此。结合图形处理器(GPU)数据吞吐量大、浮点运算能力强的优点,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GPU处理的多通道ECA-B时域杂波抑制并行算法。首先推导了多通道ECA-B算法的原理,避免了原算法分别对单通道进行单独处理的计算冗余问题。然后针对其中耗时最大的自相关矩阵计算,提出一种迭代计算方法,使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均降至常规方法的约1/K (K为杂波自由度)。最后给出了改进算法的GPU并行实现方案。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直达波及杂波抑制是外辐射源雷达目标信息提取的关键步骤之一。扩展杂波相消批处理(ECA-B)算法是一种有效的时域杂波抑制算法,但算法空间和时间复杂度极大,在处理多通道(或多波束)数据时尤是如此。结合图形处理器(GPU)数据吞吐量大、浮点运算能力强的优点,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GPU处理的多通道ECA-B时域杂波抑制并行算法。首先推导了多通道ECA-B算法的原理,避免了原算法分别对单通道进行单独处理的计算冗余问题。然后针对其中耗时最大的自相关矩阵计算,提出一种迭代计算方法,使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均降至常规方法的约1/K (K为杂波自由度)。最后给出了改进算法的GPU并行实现方案。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13
2014, 3(3): 256-265.
HJ-1-C 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2+1星座中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工作于S 波段,具有5 m 分辨率。SAR 载荷采用网状反射面天线和大功率放大器方案,具有重量轻、效率高的特点,适合于小卫星平台。目前HJ-1-C 卫星已在轨运行,获得我国首批S 波段星载SAR 图像,图像质量高,地物信息丰富,表明SAR 载荷的设计合理,试验和测试充分。HJ-1-C 卫星将为我国减灾和环境应用发展做出贡献。该文将对HJ-1-C卫星SAR 载荷的设计和研制进行全面介绍,包括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各部分的设计,以及研制、测试和试验工程,最后给出其在轨获得的图像。
HJ-1-C 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2+1星座中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工作于S 波段,具有5 m 分辨率。SAR 载荷采用网状反射面天线和大功率放大器方案,具有重量轻、效率高的特点,适合于小卫星平台。目前HJ-1-C 卫星已在轨运行,获得我国首批S 波段星载SAR 图像,图像质量高,地物信息丰富,表明SAR 载荷的设计合理,试验和测试充分。HJ-1-C 卫星将为我国减灾和环境应用发展做出贡献。该文将对HJ-1-C卫星SAR 载荷的设计和研制进行全面介绍,包括其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各部分的设计,以及研制、测试和试验工程,最后给出其在轨获得的图像。
14
2014, 3(3): 282-287.
该文针对环境一号C 星构架反射器展开驱动部件易出现疲劳、破坏等问题,开展了面向可靠性的驱动部件优化设计。基于驱动部件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FMEA),获得导致部件失效的主要失效形式为关键弹簧零件(扭簧和涡卷弹簧)的应力松弛和冲击破坏失效。对失效模式下扭簧和涡卷弹簧原型进行了特性测试、可靠度分析,提出可行的可靠性增长措施,并进行优化设计。对比优化前后的弹簧可见,优化可靠且有效。研究对该类可展开天线反射器的设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文针对环境一号C 星构架反射器展开驱动部件易出现疲劳、破坏等问题,开展了面向可靠性的驱动部件优化设计。基于驱动部件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FMEA),获得导致部件失效的主要失效形式为关键弹簧零件(扭簧和涡卷弹簧)的应力松弛和冲击破坏失效。对失效模式下扭簧和涡卷弹簧原型进行了特性测试、可靠度分析,提出可行的可靠性增长措施,并进行优化设计。对比优化前后的弹簧可见,优化可靠且有效。研究对该类可展开天线反射器的设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5
2014, 3(4): 444-449.
目标分类识别技术是机载雷达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基于宽带信号的目标识别,对雷达系统和目标信噪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对角度较敏感。考虑到现有机载雷达大多具有窄带跟踪模式和目标分类识别的需求背景下,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分形和幅度调制联合2 维特征的飞机目标分类识别方法。文中以支持向量机(SVM)为分类器,以实测试飞数据进行分析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分类识别直升机、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平均分类识别率在92%以上。
目标分类识别技术是机载雷达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基于宽带信号的目标识别,对雷达系统和目标信噪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对角度较敏感。考虑到现有机载雷达大多具有窄带跟踪模式和目标分类识别的需求背景下,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分形和幅度调制联合2 维特征的飞机目标分类识别方法。文中以支持向量机(SVM)为分类器,以实测试飞数据进行分析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分类识别直升机、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平均分类识别率在92%以上。
16
2014, 3(1): 85-91.
几何构像模型和定向参数解算方案的选择是实现SAR 图像高精度立体定位的关键。该文针对稀少控制下斜侧视SAR 图像高精度定位难题,设计了利用单个地面控制点的SAR 图像立体定位方案。该方案利用轨道参数获取成像瞬间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速度,并利用一个地面控制点标定近距延迟和多普勒中心频率,实现定向参数的精确解算和SAR 图像的高精度立体定位。采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获取的机载SAR 图像进行了立体定位实验,统计分析了其定位误差,验证了该文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几何构像模型和定向参数解算方案的选择是实现SAR 图像高精度立体定位的关键。该文针对稀少控制下斜侧视SAR 图像高精度定位难题,设计了利用单个地面控制点的SAR 图像立体定位方案。该方案利用轨道参数获取成像瞬间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速度,并利用一个地面控制点标定近距延迟和多普勒中心频率,实现定向参数的精确解算和SAR 图像的高精度立体定位。采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获取的机载SAR 图像进行了立体定位实验,统计分析了其定位误差,验证了该文方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17
2014, 3(4): 465-473.
针对现代电子战中对低截获概率(LPI)技术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PI 性能优化的最优功率分配算法。该文首先推导了雷达组网系统的Schleher 截获因子。然后,以最小化系统的Schleher 截获因子为目标,在满足系统跟踪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组网雷达的功率配置,提升雷达组网系统的LPI 性能。并用基于非线性规划的遗传算法(NPGA)对此非凸、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针对现代电子战中对低截获概率(LPI)技术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PI 性能优化的最优功率分配算法。该文首先推导了雷达组网系统的Schleher 截获因子。然后,以最小化系统的Schleher 截获因子为目标,在满足系统跟踪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组网雷达的功率配置,提升雷达组网系统的LPI 性能。并用基于非线性规划的遗传算法(NPGA)对此非凸、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18
2014, 3(2): 241-248.
偏置相位中心天线技术(DPCA)作为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STAP)技术的特殊形式,在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指示(SAR-GMTI)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杂波抑制的能力直接决定了GMTI 的性能,传统的复图像域DPCA 技术对于地杂波抑制能力有限,特别是广泛分布着强散射静止地物的城市区域。该文利用干涉相位对DPCA幅度进行非线性加权,提出了一种加权DPCA 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降低了通道间残差相位对DPCA 杂波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杂波抑制能力上优于传统DPCA 方法。
偏置相位中心天线技术(DPCA)作为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STAP)技术的特殊形式,在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指示(SAR-GMTI)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杂波抑制的能力直接决定了GMTI 的性能,传统的复图像域DPCA 技术对于地杂波抑制能力有限,特别是广泛分布着强散射静止地物的城市区域。该文利用干涉相位对DPCA幅度进行非线性加权,提出了一种加权DPCA 杂波抑制方法,该方法降低了通道间残差相位对DPCA 杂波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杂波抑制能力上优于传统DPCA 方法。
19
2014, 3(6): 652-659.
为了提高无迹卡尔曼滤波(UKF)中误差协方差矩阵的估计精度,该文结合外辐射源雷达目标跟踪模型,提出了一种混合卡尔曼滤波(MKF)算法,首先通过UKF对目标状态进行一次后验估计,然后重新建立一个观测方程,把UKF滤波输出的状态估计值转化为新建观测方程的量测值,并通过线性卡尔曼滤波对状态进行二次最优估计。实验结果表明,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 UKF相比,MKF明显提高了外辐射源雷达目标跟踪的精度。
为了提高无迹卡尔曼滤波(UKF)中误差协方差矩阵的估计精度,该文结合外辐射源雷达目标跟踪模型,提出了一种混合卡尔曼滤波(MKF)算法,首先通过UKF对目标状态进行一次后验估计,然后重新建立一个观测方程,把UKF滤波输出的状态估计值转化为新建观测方程的量测值,并通过线性卡尔曼滤波对状态进行二次最优估计。实验结果表明,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 UKF相比,MKF明显提高了外辐射源雷达目标跟踪的精度。
20
2014, 3(2): 229-234.
基于杂波谱稀疏恢复的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技术可显著降低对训练样本的需求,因此适用于非均匀杂波环境。然而,现有杂波谱稀疏恢复STAP 方法均是基于单样本恢复或多样本分别独立恢复后联合处理,并没有同时利用多个样本中的信息,而且恢复性能易受噪声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杂波子空间的联合稀疏恢复STAP 方法。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多个训练样本中的杂波信息对杂波谱进行恢复,并在噪声环境下具有稳健的杂波抑制性能。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杂波谱稀疏恢复的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技术可显著降低对训练样本的需求,因此适用于非均匀杂波环境。然而,现有杂波谱稀疏恢复STAP 方法均是基于单样本恢复或多样本分别独立恢复后联合处理,并没有同时利用多个样本中的信息,而且恢复性能易受噪声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杂波子空间的联合稀疏恢复STAP 方法。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多个训练样本中的杂波信息对杂波谱进行恢复,并在噪声环境下具有稳健的杂波抑制性能。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5页